close

轉載自2006.10.29 中國時報 文/王姝琇

每個社區裡,如果有幾個人瞭解街貓多一點,人與街貓的關係就不會顯得緊張,
如果多一個人瞭解貓咪,為街貓多說一句話,就多一個機會改變人們對街貓的觀
點............

他們共同經歷社區都市化發展,有過二十多年的共同回憶,從過去餵食剩飯
到懂得餵食乾飼料改善環境問題,從不斷生育的貓問題中體會為街貓節育的好
處,對社區居民而言,貓咪是最貼心的生活伴侶。

矮矮的平房,夾在二十多層樓高的現代化辦公大樓,以及動輒八、九層高的
現代公寓之間,讓經過此地的人們總覺得平房的出現特別詭異而格格不入。讓人
難以想像這些矮房子竟座落在熱鬧的台北市區,相距不到五十公尺遠就是車水馬
龍的基隆路,尤其是遇到上下班時間,懂得抄捷徑的汽機車都會往這條巷子裡
鑽,避掉需要等候多時的紅綠燈,就這樣,越來越多人、車進入這個小小的單向
道……。

自從開了新的馬路,車子越來越多,貓咪越來越少

這裡本來是一整片的老舊眷區,磚瓦建造的平房最適合神祕的貓咪躲藏與出
入,但因為規劃拆遷與重建,現在只剩下少數幾戶人家還停留在這裡。傳統的房
舍蓋得十分密集,房舍與房舍之間就像有一條密道牽引著好奇的外來者進入,一
探這兒的街貓居住的全貌。悄悄走進小巷內,果然,抬頭看便可瞧見瓦頂上的貓
咪正拉長身子曬著太陽。

幾位阿姨好奇地前來「關心」我們這幾個陌生人,攀談之下,發現原來大家
都是愛貓人,阿姨們七嘴八舌說著:「以前貓咪更多,自從開了新的馬路,車子
越來越多,貓咪就越來越少。」原來,不少抄捷徑的車子進入了巷道內,卻造成
貓咪的傷害,大部份貓咪都不幸命喪輪下。
許多貓咪隨著房舍拆除的反方向移居,漸漸地可以供貓咪居住的地方越來越
小,不少貓咪必須冒險到馬路邊覓食。

因為柯媽媽的用心與關懷,居民與街貓的關係不再緊張

負責晚上餵食的是義工柯媽媽,她不只餵養了臥龍街的貓咪們,從辛亥隧道
一直到敦化南路,共有十七個餵養據點,已經餵養了長達八年。

時間一到,貓咪們聽見柯媽媽的聲音,一隻隻從四面八方現身,有些從機車
腳踏墊上露出身影,有些從紙箱堆中冒出頭來,牠們是住在這裡十多年的街貓,
早已和這裡的居民成了好鄰居,過去也有不少人拿家中的剩菜剩飯來餵食牠們,
但也造成了環境問題,讓部份居民抗議餵食的動作。而柯媽媽則是堅持用飼料代
替剩菜,有效減少了餵食剩飯剩菜所造成的蚊蟲蒼蠅孳生問題,讓原本對貓咪反
感的少數居民也漸漸包容牠們的存在,降低了敵意。在這裡,也因為有了餵食習
慣,貓兒們並不害怕陌生人,有些還會主動磨蹭人。

其中,有隻貓咪看似暹羅貓混種,只是漂亮的毛色已經不在,「牠已經和我
們一起在這裡住很久了……另外,旁邊那隻虎斑貓還年輕,很活潑的,前些日子
不小心被車子撞了,成了跛腳貓;還有一隻母貓生了小貓,但是小貓一隻隻都不
見了,有些生病了會待在原地不動一段時間,然後漸漸……。」

鄰居阿姨細數這裡的街貓,還有牠們如何一起相伴與消失。因為柯媽媽的用
心與關懷,讓社區裡的居民與街貓的關係不再緊張,遇見了生病的貓,柯媽媽便
盡可能帶去附近的醫院看病,也有些住進鄰居家裡成了家貓,只是柯媽媽一己之
力所能負擔的有限,需要更多的社區居民一起來關懷這些街貓。

多一個人瞭解貓咪,就多一個機會改變人們對街貓的觀點

這裡的貓咪從早年陪著這些老榮民定居在此,隨著現代化的進步,他們一同
經歷了都市化發展,傳統舊房舍漸漸消失,貓咪們也隨之不見蹤跡,或遷移,或
躲藏得更隱密。臨走前,我們回頭環顧四周,心想,很快地這裡的傳統模樣會完
全消失,貓咪們將面對全新的環境與生活方式,這裡曾經是人與貓相聚的地方,
現在他們要一起面對未知的未來,考驗著彼此的生命力!但我們相信,不論是人
或貓,都不會被外在環境所擊垮,只要心中有愛與包容,不論多少年後,社區變
化成什麼模樣,人貓共享社區的實踐不會隨著舊房舍的消失而絕跡,而是會以嶄
新的面貌出現……。

每個社區裡,如果有幾個人瞭解街貓多一點,人與街貓的關係就不會顯得緊
張,如果多一個人瞭解貓咪,為街貓多說一句話,就多一個機會改變人們對街貓
的觀點。

不奢求每個人都敞開心胸熱愛街貓,只希望人們改變看待街貓的角度。街貓
在社區裡與人們共享環境,下次見到牠們時,別吝嗇停下腳步給牠們一個關懷的
眼神,打造人貓共享的天堂社區,從每個人的心做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宇聯 的頭像
    宇聯

    宇聯心理健康志業群

    宇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