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是近幾年才受到重視的精神官能症之一,國內目前並無流行病學調查,難以推估病患人數,但根據美國醫學界調查,5%美國人終其一生會出現一次以上的恐慌症,有些國家的比率更高,盛行率高達10~15%。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蔡尚穎表示,恐慌症的好發族群包括容易緊張者、平常比較會注意身體健康者、高壓力及容易失眠者,其中女性稍多於男性,有二尖瓣脫垂毛病的患者,也有較高的發生率。
這些患者常有「我會不會突然心臟病發作?」「我會不會暈倒?」「我快死掉了!」等念頭,受到外界刺激後,更是如此。知名歌手馬兆駿心臟病猝逝,以及前蘇聯總統葉爾辛心臟病發作時,由於電視新聞一再播放相關訊息,不少患者就覺得自己也快喘不過氣來,趕緊到醫院掛急診。
蔡尚穎表示,這些患者擔心的是自己有心臟病,且會隨時暈倒甚至死掉,因此治療時以認知訓練為主,一再要他們建立「我沒有心臟病」、「我不會暈倒」、「我會慢慢好起來」的信念;接下來,再施以自我放鬆訓練,讓他們學著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緩心跳速度。
如果他們合併有呼吸急促、突然喘不過氣來的情形,很可能是「過度換氣症候群」使然,不妨找來一個塑膠袋,套在嘴巴上,慢慢呼氣再吸氣。
蔡尚穎解釋,由於呼吸過於急促,這些患者吸進太多氧氣,交感神經受到活化,使得人更緊張,呼吸也更急促,惡性循環下來,情況將變得更糟。塑膠袋提供的是高濃度二氧化碳,可降低呼吸頻率,進而緩解症狀。
如果症狀還未見改善,蔡尚穎建議患者乾脆到醫院急診室,但不要掛號就診,只需靜靜坐在一旁即可。他說,不少患者就只是擔心而已,其實並無問題;到了急診室,看到穿白袍的醫師,心裡覺得踏實,恐慌心理逐漸消失,什麼問題也沒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