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所資深舞蹈治療師暨資深企業顧問師 姜愛玲)
團體簡介
這是由台北市一處公辦民營社福機構所主辦的舞蹈治療團體。此機構的服務對象為十五至四十五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設籍台北市並實際居住超過半年的中度、重度與極重度智障及合併智障之多重障礙者,為他們提供職業訓練、支持性就業輔導、庇護工場及身心障礙者之相關諮詢服務,亦提供親職教育、心理輔導及安排各項休閒活動。凡能夠生活自理並具有工作潛能者,皆可申請來此機構接受訓練,參與各項課程及尋求相關協助。
此項團體舞蹈治療專案為期兩個多月,團體隔週進行,共六次,每次一小時。因該機構學員人數眾多,故分為六個舞蹈治療團體,分別由四位舞蹈治療師帶領,每個團體的人數為十至十三人,且有三至五位機構輔導老師/社工及一至三位觀察員參與。筆者帶領其中兩個團體,分別為中度及重度智能障礙,成員年齡為二十至三十五歲。本文將以中度智障者舞蹈治療團體為研討主體。
初步評估
中度智障者舞蹈治療團體評估的各項指標,依每名個案之團體參與狀況,以數字1-5來評分(除動作元素外)。以下為本團體整體平均的初步評估:
1. 動作範圍(含水平/遠近/方向性):2.25
2. 動作控制/協調:2.6
3. 動作元素(空間、時間、力量、流動):
動作空間感及流動性尚可、個人空間略內縮與下垂、力量有變化、具方向感;一位成員動作力量弱、一位成員動作力量強
4. 放鬆程度(含臉部表情、全身、呼吸):2.7
5. 個人表達:
5.1 口語:2.1
5.2 非口語:2.3
6. 不同活動中動作元素的呈現(身心適應力):2.9
7. 人際互動:
7.1 自發性:2.3
7.2 同步性:2.75
7.3 同理:2.1
7.4 團體投入:3.1
8. 自我覺察:2.5
9. 其他觀察:多數成員面帶笑容且參與度高、兩位成員愛表達、一位成員缺乏自信(前述力量弱之成員)、一位成員略帶防衛(前述力量強之成員)
舞蹈治療團體整體目標
1. 增進身體意象
2. 強化協調與肢體能力
3. 促進人際互動及溝通
4. 透過肢體的控制及自我表達增進個體自信與覺察
5. 藉由上述目標增加認知能力並促進個人整合與成長
治療信念
舞蹈/動作治療(Dance / Movement Therapy)是以身體動作做為主要的溝通、表達媒介。舞動是身體與心理相遇的歷程;身、心是緊緊相繫的一體兩面,透過自由的舞動可以釋放緊張壓力、疏通情緒,促進身心健康與成長。身體動作的互動不但可促進自我覺察、理解和表達,也能幫助我們調整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此外,負面情緒的經驗,會以身體的緊繃和疼痛彰顯出來,因此必須以「動」來疏通。
身體的舞動(並非舞蹈表演)可使深藏潛意識中的情緒感受浮現出來,讓當事人更為覺察。舞蹈治療並非舞技訓練,而是藉由發展動作中的意象、感受讓動作產生意義,是鼓勵參與者執行和處理情感回應的歷程,並在過程中促進和支持人際互動,以達到整合身體、心理、認知和社會層面的目標。在舞蹈治療中,肢體活動並非團體經驗的主要目標,而是創造療癒空間的管道。
本團體成員因其心智障礙狀況,密集繁複的口語溝通對他們而言是吃力的,因此治療師藉由肢體動作的開展,直接促使參與者在動中提升自我覺察,逐步紓解身心壓力、抒發及表達情緒感受,透過身體動能啟發心靈力量,並且在與自己和他人的互動關係中獲得正向關懷與支持回饋,提升自我價值、強化人際網絡及獲得培力(empowerment),以啟發身體自主及行動力,促成自我身心整合及提昇。
團體歷程
1. 建立關係:本團體很活潑主動不怕表現,一開始圍圓圈就自動牽起手來,治療師順勢進行手拉手的圓圈互動,之後將手放掉,治療師逐漸由帶領轉為「擷取」(pick up)成員的動作並將之帶入團體中。本團體成員較有想像力和創意,主動性與配合度也高,彼此觀看與交流,也願意積極嘗試新動作,故動作較有變化與有力道。治療師在過程中引導成員詮釋動作的質地與想像,並等待、鼓勵與肯定成員的創造力。
2. 動作節奏與方向感:治療師在暖身之後邀請成員在圓圈中一起向右和向左走,之後是向前向後走,並發現部分成員在走向圓心時很喜歡湊在一起(如因近距離形成的身體接觸、打招呼、發出聲音等),但都在可接受範圍內,互動中的成員也未有負面反應,因此讓他們自由發展互動。通常只要稍微引導,成員即可發揮創意和想像力,也會主動發覺動作的質地,並將之與生活經驗結合(如像鳥兒飛、水在流等),對於身體動、靜的掌握力亦佳。接著,治療師請成員以聽到的敲鈴鼓次數來做動作(如聽到一聲就動一下,依此類推),稍後邀志願者敲鼓(分享帶領權),反應踴躍,但大多出現固定的拍法和節奏,需要引導和提醒才會變換拍法。整體觀之,這次團體的發展對於進入下次的主題是有幫助的。
3. 探索內在與外在空間:治療師由暖身逐漸轉變為邀請成員以各種方式動身體的同一部位,藉此激發成員的創造力和互相觀摩、體驗其他人的動作。接著融入認知,以鋪在地上的大塊巧拼地板為單位,讓每個人的身體範圍先在一塊巧拼板內、逐漸增加至兩塊、三塊、五塊、更多塊……,接著兩兩一組嘗試兩人共同的身體範圍是在一、二、六、或十塊以上的巧拼地板內,遂逐漸出現坐、蹲或躺的姿勢,然後是五人一組及擴大範圍,漸次提昇挑戰與互助性,讓成員經歷與他人合作的感受。一位女成員(前述力量弱之成員)不願與團體共同進行身體範圍的活動,多半獨自待在一塊巧拼裡,邀請亦無效,並表示討厭另一男成員(前述力量強之成員)。治療師尊重其意願,在場的輔導老師/社工亦在旁安慰與陪伴,其情緒獲得安撫。其他成員覺得活動有趣。
4. 身體對話與互動(一):治療師一開始邀請成員輪流以口語和一個姿勢或動作來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大多數都是開心或輕鬆的,接著開始暖身並逐步發展為每個人表現某種動物的動作如兔子跳、小鳥飛,加入位移與互動,接著是用身體各個部位畫畫。最後以報數來分組,用身體雕塑的方式創作團體畫。前述之女成員與男成員恰巧都是組長,兩人皆表示要先呈現,治療師就請他們猜拳決定,但女成員卻在男成員走出來要和她猜拳時向後退,似乎不想或害怕與他面對(男成員對此無特殊反應),她這組稍後就由副組長代表猜拳。各組呈現主題分別是「炒菜」、英文字母「L」和有花草樹木的「風景畫」。成員的身體動作是協調的、自由的,這樣自在的狀態來自心理的能力與開放度,團體互動是正向、開放及互助的。治療師引導成員體驗各種動作質地(如擴大/縮小、快/慢、停/走等)來凸顯動作的變化,以增進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的覺察、建立更清晰的身體意象。當某個動作發展為團體共同的節奏和肢體語言時,它就成為一種「溝通」。
5. 身體對話與互動(二):由非位移動作發展到位移動作,讓每個人離開自己在圓圈中的位置四處走動。接著,治療師請成員兩兩一組共同行進,並交換伙伴兩、三次,體驗與不同的人互動的方式與感受。少數成員不習慣被注意及被近距離跟隨,略顯緊張與不自在,治療師因此增加小組人數、調整互動方式,到最後是所有的人圍成一圈進行動作接龍。在動作接龍中,成員從觀看、模仿到獨力完成,需要重覆練習多次,有時會忘記動作,或因緊張而搶先和正在動作中的前一位成員一起做完。前述之女成員本次的參與度較佳,而遭其討厭的那位男成員,在動作接龍時不做前一位成員的動作,反而做出自己的慣性動作。遇到此情況、動作沒做到位或沒接好,治療師都會邀請接續的成員再試一次,但只有該男成員略顯不悅直到團體結束,顯示其較缺乏同理心及仍有防衛心態。最後有成員看錶,治療師遂將之擷取成為動作接龍與團體結束的動作。
6. 發現自我的獨特性:前述之女成員和前次團體一樣較為積極參與活動,中途一度站在角落,治療師尊重其意願並等待,後來她又自己回到團體。有攻擊/防衛性和力量強的那位男成員在幾次的位移動作中,皆出現較具攻擊性和力道的動作,治療師遂在安全距離內與之互動,助其釋放動能與宣洩情緒。整體觀之,成員動作協調性佳,某個身體部位的動作會自動牽引其他部位也動起來,看起來比較輕鬆自在和有彈性。本次團體氛圍佳,成員都會互相幫忙與提醒,例如會主動告知其他成員輪到她/他了。之前的團體衝突已不復再現。
期末評估
以下為本團體整體平均的期末評估:
1. 動作範圍(含水平/遠近/方向性):3.4
2. 動作控制/協調:3.75
3. 動作元素(空間、時間、力量、流動):
動作空間感及流動性提升、個人空間較為拓展與清晰、力量更有變化、一位成員動作略具攻擊性
4. 放鬆程度(含臉部表情、全身、呼吸):3.9
5. 個人表達:
5.1 口語:3.25
5.2 非口語:3.25
6. 不同活動中動作元素的呈現(身心適應力):4.1
7. 人際互動:
7.1 自發性:3.58
7.2 同步性:4
7.3 同理:3.3
7.4 團體投入:4.1
8. 自我覺察:3.5
9. 其他觀察:整體參與度及自我表達提升、一位成員時而呈現高難度動作;一位成員(前述力量強之成員)防衛性降低,會以略具攻擊性和力道的動作宣洩情緒,但不影響團體進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