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rene Chiang

2006年三月在一次因緣際會的巧合之中,我來到位於福建省、別名「榕城」的福州市內一所大學進行表達藝術治療的專題講座,在場除了該校心理系的系主任及心理系、社會系的教授之外,還有心理系和音樂系的學生,並且以女性居多。

回想加拿大的Laurel教授邀請藝術、戲劇及音樂治療師擔任客座教授,因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皆有共通之處,多方了解必可觸類旁通、靈活運用,因此我也將這次的講座內容規劃為各項表達藝術治療及其他非傳統治療的概述,為大家介紹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遊戲和故事療法,並且在介紹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和在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普遍運用的心理劇(psychodrama)時,邀請同學們志願上台協助示範。

讓音樂撫慰心靈
音樂在古代就已經被拿來當作治療的方式,可遠溯至古希臘的畢拉格斯(Pythagoras)。他曾以特殊的音樂來提振精神與改善健康,有些巫師也會在神秘的祭拜儀式中使用音樂進行治療,如古希臘的醫藥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epios)和古羅馬的醫神埃斯丘勒匹厄斯(Aesculapius),即為將音樂運用在療程的典型範例。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為德國音樂之父巴哈(J. S. Bach,1685-1750)的《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當時的一位凱撒林克伯爵因為長期為失眠所苦,所以寄居在他住所的郭德堡必須在深夜時爲伯爵演奏,於是巴哈就應伯爵之邀寫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鋼琴變奏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治療等表達藝術治療遂逐漸成為心理治療的專業領域。

舞療、音療交響曲
當我簡短介紹完音樂治療的起源之後,就想結合舞蹈治療與音樂治療的元素進行示範。我先在心中預擬情境,接著就在系主任的協助之下邀請兩位志願的音樂系同學上台演練,依照我所設定的情境扮演一對溝通不良的夫妻:由於丈夫工作忙碌及晚歸,加上壓力大,因此很少與妻子溝通,兩人之間就算有對話,也往往因丈夫的不耐煩而中斷,嚴重影響夫妻關係。我請這兩位同學分別站在講桌的兩側,以雙手拍打桌面、模擬打鼓的方式取代口語,藉由引導現場進行非口語溝通。

首先,忙碌了一整天的丈夫拖著一身疲憊下班回家,妻子見狀便輕拍桌面,以非語言的方式對他說:「你回來啦!」,這位丈夫卻只是敷衍地用手掃了掃桌面,看樣子他並不想交談。接著,妻子不斷輕柔地拍著桌面,嘗試引起丈夫的注意並延續對話,但是丈夫卻不怎麼搭理,後來他實在被惹毛了,於是用力拍打桌面,以巨大聲響表態:「不要煩我!」渴望與丈夫溝通的妻子這下也火大了,便加重了拍打桌面的力道與速度,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一番短暫卻激烈的「桌面對談」之後,丈夫逐漸理解妻子的心情,只見他減緩拍打桌面的力道與速度,拍打的時間亦隨之延長,顯示他願意嘗試溝通,而妻子也慢慢恢復到先前拍打桌面的方式,彼此回應的時距也跟著縮短了。

用戲劇表達內心
廣為戲劇治療師所運用的心理劇,是由奧地利籍的心理醫師莫雷諾(Jacob L. Moreno,1889-1974)所創。他在1912年還只是一位醫科學生,卻已經注意到經常遭到警方逮捕的流鶯們,於是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團體讓她們彼此談論各自的處遇,而話題就從遭受逮捕逐漸轉移到較為私人的問題,成員之間也透這種方式互相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1921年4月1日,莫雷諾在維也納的一間劇院裡公開上演心理劇,這就是眾所公認的全球第一場心理劇演出。在心理劇中,由治療師擔任導演,主角則由一位想探討自身問題的團體成員擔任,再由另一位成員扮演這位主角的替身(double),表達出主角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和導演一起協助主角對自身處境及內在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了解,其他人則依情況扮演各種角色。

在這次的講座之中,由一位男同學擔任心理劇的主角:學校老師,另一位男同學擔任他的替身,幾位女同學就扮演頑皮的學生。角色分配完畢之後,這群活潑的學生就展開了心理劇的示範演出:老師和他的替身走進教室;老師請同學們安靜,因為要開始上課了,但同學們卻各自嘻鬧或講手機,並不理會老師,到後來還覺得老師很煩,甚至要求他別吵她們。此時我就先暫停演出,請扮演老師的同學說出當時的感受,請他的替身演出他內心真正想說的話和想表現的肢體動作。我就透過邊演邊講解的方式,讓大家對於心理劇有個初步的了解。音樂系學生也踴躍參與心理劇示範教學。

後來那位扮演老師的同學問道,如果他的內心充滿怒火,而且實際上是想撂下狠話威脅同學們專心聽講,那該怎麼辦呢?我就回答,如果換個方式表達同樣一句話,聽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且比較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回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建議他或許可以用委婉的口氣對學生說:「各位同學,期末考快到了,如果你們沒有專心聽課的話,嗯,我會蠻擔心你們的考試成績……」,取代「沒關係,你們繼續吵啊!反正沒聽課,考試當掉就花錢重修……」之類的話。

尾聲
同學們對這次「互動式」講座的反應普遍良好,因為無論是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是他們前所未見的。有不少學生事後圍著我問問題,甚至留了我的即時通訊帳號,只不過我們用的是不同的即時通軟體。此外,我也趁機示範如何以肢體互動的方式與比較退縮的人溝通,讓學生們感到很新奇。

後來在下樓時就有同學表示,他們目前所接觸的教學方法都較為單向,只見老師們不斷地「灌」知識,學生們卻鮮少有發表或與老師互動的機會,因此很希望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他們對美式的教學型態亦感到好奇,一聽到我前年暑假在美國和諮商課的同學們輪番上台輔導由教授所扮演的個案,都感到相當新奇、訝異。

無論在本土或海外,我都希望和學生們多多交流,散播舞蹈治療的種子。

arrow
arrow

    宇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