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rene Chiang

片名:Life is to Whistle/La Vida Es Silbar
編導:Fernando Perez
編劇:H. Jimenez, E. De Llano
古巴‧1999

多年前的哈瓦那,一間破舊的孤兒院,院童們在黑白影片和院長Cuba的琴韻中盡情舞蹈。一位棄嬰到來,慈母般的古巴為她取名Bebe。小女孩Bebe並不言語,只和小男孩Elpidio互相吹著口哨,因此Bebe以學習不良為由遭強行帶離,而Elpidio的哀求只換來掉落地上Bebe的十字架項鍊……

哈瓦那,1999年。樂觀的Bebe不明白為何有人不快樂。在聖芭芭拉日(註:Saint Barbara,非洲的Saint Chango,主宰命運)那天,Bebe帶著我們乘著計程車遊哈瓦那,同時介紹即將相遇的三位陌生人:縱慾的芭蕾舞者Mariana,街上男子在她眼中皆一絲不掛,為了主跳吉賽兒發誓禁慾,在夢想成真後極力抗拒男舞伴的追求。戴著十字架項鍊的Elpidio身兼音樂家、捕魚郎及扒手,因引誘皮包失竊的女性觀光客而結識環保人士Chrissy並陷入熱戀,但燃燒的戀情似乎無法彌補他對假想母親Cuba的思念。養著許多寵物且常打嗝的Julia任職安老院,有著聽見sex一字就昏倒的怪病,在同事建議下不情願地求醫Dr. Fernando。

我們逐漸發現古巴人有著和Julia相同的疾病: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名詞就會暈倒。當Dr.Fernando找出Julia的病源,拉著她走上街頭大喊「偽君子」、「投機份子」等人們不願聽到的字眼時,有人三三兩兩的昏倒。當喊出「自由」時,群眾猶如骨牌效應般集體應聲倒地,造成令人噴飯的趣味。

三位主角不約而同地得到遠離古巴開創新生活的邀請,而約會的時間地點恰巧都在下午四點四十四分的哈瓦那革命廣場。在節奏強烈的樂聲中,他們懷著忐忑之心各自奔赴約會。四點四十四分,空無一人的革命廣場,Mariana不見舞伴的蹤影,Elpidio的情人Chrissy未依約出現,而Julia也無法和Dr. Fernando遠走高飛,三人因被爽約而遇見彼此。失望之餘,他們也只有含淚吹口哨,雨還是不停的下著……。

導演Fernando Perez以炫麗的影像、奇特的情節(例如有時在水中說話的Bebe)、魔幻寫實的手法及多重隱喻呈現這喜感洋溢卻批判性十足的映像情書。片中所有主角皆是孤兒,似乎暗示古巴的悲情命運。敘述者Bebe象徵命運女神Saint Barbara,決定著三位主角的際遇。而口哨更是貫穿全片的隱喻:強行帶走只吹口哨的小Bebe如同打壓自由,小Elpidio的哀求像是痛失自由的哭喊,成年的Elpidio忍痛摧毀背上的古巴刺青代表對母親/祖國的幻滅,聽見「自由」而昏倒的人們則象徵著古巴人民早已淪為壓抑自我的自由絕源體。此外,Julia因隱瞞遺棄私生女的過去而夢魘纏身,正與Elpidio對假想母親的思念遙相呼應,而Bebe的質疑更進一步呈現導演對Mother Cuba的渴求,訴說著古巴人民如孤兒般急切找尋失去的母愛與自由。藉著異常空曠的革命廣場與不絕的口哨聲,導演明確地表達出失落中渴望祖國邁向自由民主未來的期許。

arrow
arrow

    宇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